解读|二季度GDP增长3.2%,下半年复苏动力几何?
7月16日,二季度经济数据出炉,今年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(GDP)由负转正,同比增长3.2%;上半年GDP同比下降1.6%。
虽然相比一季度,二季度经济增长11.5%,增速大幅回升21.5个百分点,但是要看到经济数据背后仍反映出不少问题,比如总需求不足、部分经济指标的改善速度显著放缓、失业率高居不下,以及制造业投资仍旧维持负增长等问题。
中国2020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.2%
数据来源:Datastream、国家统计局
从三大产业恢复速度来看,农业生产受到疫情冲击相对较弱,恢复速度也比较快,二季度增长3.9%,比一季度加快0.4个百分点。前期受到疫情冲击最为明显的工业生产,目前恢复最快,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.8%,为今年以来最高,二季度总体增长4.4%。对比之下,目前服务业恢复速度最慢,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.8%,上半年消费平零售总额同比则下降11.4%。这意味着,内需消费恢复仍旧乏力,这主要源于汽车消费的拖累以及餐饮消费低迷。
投资方面,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.1%,降幅较1-5月收窄3.2个百分点,好于市场预期。三大投资中,基建投资继续发力,同比下降2.7%,降幅较1—5月收窄3.6个百分点。未来基建投资增速将继续改善。但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仍处低位。1-6月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1.7%,降幅收窄3.1个百分点,无论是收窄幅度还是增速水平,都弱于总体投资。房地产投资由负转正,1-6月同比增长1.9%,较1-5月提高2.2个百分点,小幅改善。
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,当前经济格局呈现出“生产强、投资稳、消费弱”的特点。
但是,当前拉动总需求的三驾马车力度都很弱。因此,张斌和朱鹤认为,下一步,“需要货币和财政政策同时发力,才能帮助恢复市场内生增长动力。”
1、 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.2%,您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情况如何?
张斌、朱鹤:二季度经济复苏总体情况较好,工业生产恢复较强,投资和出口情况有明显回升,消费恢复相对疲软。经济运行在向正常状态靠拢,但与正常状态还有明显距离。总体价格水平偏低,制造业投资和社会零售总额数据依然保持比较大幅的负增长,存在需求不足的压力。
徐奇渊:从生产活动数据来看:农业生产的增速已经达到去年同期水平,为3.3%,工业部门增速比较接近去年同期水平,为4.7%,较去年同期低了0.7个百分点,服务业部门增速则仍然显著弱于去年同期增速,为1.9%,较去年2季度下降了5.1个百分点。
可见,商品生产部门的恢复状况较好,生活活动基本上比较接近正常状态。但是服务业部门的增速仍然相对较弱。疫情仍在全球蔓延,在内防反弹、外防输入的情况下,这种复苏的结构性特点还将持续一段时间。
2、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,当前需求仍旧不振,您认为原因是什么?该如何提升有效需求?
张斌、朱鹤:疫情给企业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造成了巨大冲击,这种影响持续性比较强。如果不能尽快改善企业利润,改善企业资产负债表状况,企业的投资需求还会持续低迷。居民端主要受制于收入增速的放缓,对消费支撑也不足。
从历史经验来看,提升总需求关键还是需要总量经济政策发力。一方面需要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,用较低的利率降低债务成本,刺激投资;另一方面需要适度的财政支出扩张,尤其是加大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,要把预算当中要花的钱真正花出去。
3、 您认为,接下来经济实现V型复苏的动力如何?下半年,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,将主要靠什么?
张斌、朱鹤:二季度数据和6-7月的一些高频数据表明,经济复苏节奏有放缓的态势,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政策支持,接下来是比较慢的复苏。如果秋冬疫情卷土重来,不排除有二次衰退的风险。
下半年消费大概率保持低迷,净出口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预期会进一步体现。固定资产投资中,制造业投资预计全年难有实质性改善;房地产销售已经有转弱的迹象,对应的房地产投资未必能够保持当前的水平;基建投资有望明显的提升。拉动总需求的三驾马车力度都很弱,需要货币和财政政策同时发力才能帮助恢复市场内生增长动力。
徐奇渊:复苏动力能否持续取决于以下三方面因素:
第一,国内疫情一定要保持在零星偶发的状态。第二,疫情持续蔓延对全球经济将造成多大的冲击,这种冲击将持续多长时间。第三,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、传导机制是否顺畅。
从目前来看,第一点,我国国内疫情防控虽然面临较大压力,但总体上仍然控制得较好。在此基础上,我国生产秩序已经基本恢复正常,各类消费、投资需求已经陆续启动。近期主管部门放开了跨省游的限制,也是在疫情总体控制基础上才推出的。但国外疫情形势仍然严峻,防控疫情输入仍然是后续的重要工作。
第二点,虽然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,但是二季度出口仍然体现出了很强的韧性,中国出口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大幅上升、并达到了历史高点。这种韧性在下半年有望继续保持。但是疫情之下,全球市场萎缩速度较快,WTO预计全年世界贸易增速将缩水18.5%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即便中国出口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保持在历史高位,也可能会面临较大压力。因此仍然要将总需求的重心放在国内。
第三点,虽然二季度经济增速超出市场预期,但是国内宏观调控政策不宜在边际上收紧,需要继续维持、甚至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。
其一,6月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的5.7%。按我国城市就业人口的总体规模来计算,调查失业率的0.1个百分点就对应400多万人的就业。目前失业率较疫情冲击之前仍然高出了0.5个百分点。而且调查失业率还无法覆盖全部的就业状况,尤其是流动就业人口。
其二,下半年中国外部经济环境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,加上年初以来受到疫情冲击的心理阴影尚未完全散去,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缺乏很强的信心进行中长期投资。在这方面,制造业投资持续为负增长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。因此,宏观调控需要继续维持、甚至加大力度,缓和不确定性预期、提振实体经济信心、为生产秩序的可持续复苏提供有力保障。
4、 有专家认为,要实现全年经济较好的增长,最重要的是依靠基建,但是基建资金缺口却非常大,您认为,当前货币财政政策配合方面,最重要的是什么?
张斌、朱鹤:基建资金缺口需要进一步打开前门,所需要的资金应该更多通过政府发债的方式解决。基建融资是个老问题,近些年正在逐渐改善。今年银行部门依然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支持力度比较大,基建资金压力并不大。
从政策协调来看,财政政策在“两会”以后大的政策基调已经确定,年内大调整的余地不大。接下来重点是货币政策。货币政策光是社融增长达成目标还不够,需要保持低的名义利率,特别是在通胀水平继续下行的背景下,通过保持较低的名义利率,避免实际利率上升抑制投资需求。
5、 您认为,下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?
张斌、朱鹤:下半年经济运行仍面临严峻挑战。
一是秋冬季节疫情卷土重来的风险,流行病学专家认为这个概率很大,对经济的影响还要看能不能做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,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基础上把防控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降低更低水平。
二是外需低迷。外部经济体度过了最差的4月份,但至今整体上还没有摆脱疫情困局,外需乏力难以避免。
三是内需乏力,消费恢复总体并不乐观,除了有些部门面临的是难以恢复的持久伤害,整体收入增长放缓也会威胁接下来的消费恢复;投资也有压力,制造业投资乏力的局面很难扭转,房地产投资也可能存在新的压力。
经济复苏在放缓,宏观政策需发力
(节选自2020年第二季度宏观政策报告)
复苏或已接近尾声
降低市场利率 加强货币财政协调发力